有些學者認為水中有微量元素,對人體多所助益,例如硬水中含有的許多微量元素、礦物質等,對降低心血管疾病有幫助,所以用濾水器淨化飲用水時,去除礦物質不可過度,最好能保留對身體有益的微量元素。

就像空氣一樣,水也是人體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。水分在人體中就占了體重的2/3,而血液中有82%是水分;大腦及肺臟中,水分都占了90%左右;人體中只要少了2%的水分,就會出現脫水現象,一個人只要幾天不喝水,就會死亡,例如地震受困者,即有不少人因缺水而喪失寶貴的生命,可見水對於人體器官是多麼的重要。

水之於人體,就像機器必須仰賴汽油才能運轉一樣,水是人體維持正常運作及循環的重要物質,水分一旦不足,會使血量減少,血液濃稠度增加,微血管容易阻塞,導致腦中風的發生;也因血管容易阻塞,器官供血不良,容易造成各器官的損傷,而產生倦怠、疲憊、沒有精神等。

此外,對心血管而言,水分攝取不足,除了引發腦中風的機率增加之外,血壓也會因此而下降,促使心跳增加,嚴重者還可能導致心肌缺氧、心律不整、心臟功能受損等,心臟疾病的發生機率也會大增。

出現3指標 你就該喝水了

人體在呼吸、排泄、出汗時,是水分流失的主要原因,必須靠吃東西、喝水、新陳代謝等過程中進入體內的水分來平衡。如果一個人體內的水分不足,就會感覺口渴、想要喝水,通常一般人每天大約需要攝取20003000c.c.的水分,身高愈高、體型愈胖的人,所需要的水分攝取也愈多。身體的水分是否足夠很難用儀器測量,下列3個指標可以知道是不是缺水、是否該補充水分?


口渴:
如果你感覺口渴,表示該喝水了。

尿量少、顏色深:
一般來說,除非服用維他命B群等的色素呈現,否則正常的尿液顏色應該是很淡、幾乎呈現無色的狀態,尿液顏色愈深,表示身體缺水的情況愈嚴重。

出汗多、發燒:
這些情況之下,也很容易流失水分,要補充更多的水;此外,運動時補充水分非常重要。

溫水暖身,避免中風:

早上出門運動前,可先喝一些溫開水暖暖身子,也避免血液黏稠度太高,導致心血管疾病發作。而因為用餐後容易使多數血液跑到腸胃去協助消化食物,相對的血管中的血液量會減少,若再加上運動,反而容易導致心血管疾病發作,因此,不建議先吃完早餐再出門運動,只要先喝杯牛奶,避免空腹即可。此外,最好不要在日出之前外出運動,一來日出前濕氣較重,日出後溫度上升,會比較溫暖;二來日出後視線清楚,比較不容易發生意外。

運動正確補水法

1. 運動前:
運動前的4小時,即應先補充300~500c.c.的水分,以因應運動時,水分的快速流失;若此時尿量不足或尿液顏色很深,則運動前半小時應該再補充約300c.c.的水,以維持體內足夠的水分,體內循環會比較好。

2. 運動中:
運動中,則不鼓勵喝太多水,以免反而容易造成身體不舒服;此時水量的補充只要避免脫水即可,通常大約每20分鐘,補充100200c.c.,如果尿液顏色深,則再多喝一點。很重要的是,因為運動中流汗多,體內的鈉離子容易流失,水分再多也無法停留在血液中,容易有虛弱、無力、電解質不平衡等問題,嚴重時甚至可能虛脫、神智不清,所以,可以適度補充運動飲料,不可只喝純水,也可以在水中加入少量鹽,或吃一點有鹹味的點心零食,例如洋芋片。

3. 運動後:
最重要的是,恢復體內流失的水分與電解質的儲備,此時的飲水量,就看水分的流失程度而定,喝水直到不覺得口渴、尿液顏色正常即可;但要注意的是心血管疾病患者,運動量並不會太大,所以即使是運動前後,水分的攝取也要注意,適量且慢慢喝,才不會增加心臟血管的負荷。


水分不足會生病,水分太多也傷身。水分雖然很重要,卻也不是愈多愈好,因長期水分攝取過度,易使血壓上升,久了會導致血管硬化,引起心血管疾病;水分攝取過度,也容易使身體(例如腳上、臉上等)水腫,體重增加、身體負荷加重,走路就比較容易喘,而心臟功能不好者,若又攝取太多水分,也較易引起心臟衰竭。

通常一天所需要的喝水量,一般人大約是20003000c.c.,因為白天流汗較多,可以多喝一點,夜晚則少喝一點。雖然有些人擔心,若睡前水分補充不足,會造成血液的濃稠度增加,引發腦中風和心臟病機率大增,但事實上,只要全天補充的水分總量是足夠的,晚上並不需要刻意多喝水,以免影響睡眠品質,反而容易造成血壓上升,只要早上起床後再多喝些水即可。

文章  from 聯合報元氣周報

 

Q:睡前少喝水,起床多喝水?

 

網路傳言:睡前喝太多水會眼皮浮腫,半夜還會跑廁所。夜裡人體水分仍會流失,晨起要及時補充。

正確觀念:須視情況而定。長時間維持坐姿、站姿又缺乏運動,或是慢性病患者,由於血液循環較差,水分易集中在下半肢,夜裡躺平後,這些水分會再被身體吸收,所以,容易腳腫的人不必刻意在睡前補水。至於一般人,為避免睡眠時身體長時間缺水,血液變濃稠,不妨在睡前喝100 - 200c.c.的水。

 

Q:晨起六大杯,治好高血壓?

 

網路傳言:早晨起床空腹喝六杯大約1500c.c.的水,不只可以治便秘,連高血壓、胃酸過多、糖尿病等,都可不藥而癒。

正確觀念:清早起床就牛飲,沒科學根據,也不健康。研究發現,一口氣灌500c.c.以上水,血壓反而會上升五到八毫米汞柱,心血管疾病患者要特別留意。大量灌水還可能讓胃酸逆流患者惡化,對腎臟也造成負擔,從超音波可看出腎臟水脹現象。

 

Q:運動補充水,應分前中後?

 

網路傳言:劇烈運動後不要馬上喝大量水。最好的方式是運動前先喝水,運動過程裡,每隔1520分鐘補充半杯水,運動後再喝三杯水。

正確觀念:運動前、中、後分階段補水,是正確做法。運動前可先喝200c.c.左右,運動過程裡,最好每半小時補充一次,運動後若感到口渴,也不要一口氣喝超過300c.c.,而且,最正確的喝法不是一口氣灌下肚,而是慢慢地分數分鐘喝完。

 

Q6個月以下嬰兒,不需喝水?

 

網路傳言:每年夏天美國都有嬰兒水中毒病例,醫師呼籲,6個月以下嬰兒,只要喝奶量足夠,不必額外補充水,因寶寶腎功能尚未發育完全,過多的水可能導致水中毒。

正確觀念:六個月以下嬰兒喝太多水,確實可能因腎功能還沒發育完全,代謝能力較差,以致體內鈉離子濃度過低,造成水中毒。不滿六個月嬰兒只要喝奶量夠,就不會缺乏水分,畢竟他們的主食就含很多水分,加上活動力、流汗量不像大人那麼大,且幾個小時就要喝一次奶,不須額外餵水。

有些媽媽餵完嬰兒喝母乳或配方奶,會讓小寶寶喝點開水,漱漱口,這樣做倒無妨。一般而言,當寶寶超過6個月大,開始吃比較多的副食品,喝奶量逐漸減少時,再餵他們喝水即可。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文旦小姐林淑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